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 中国十大娱乐赌博城网址本科教学工作汇报

中国十大娱乐赌博城网址本科教学工作汇报

来源: 发布:2018-05-08

中国十大娱乐赌博城网址

本科教学工作汇报

 

 

 

 

 

 

 

 

 

 

 

 

 

 

 

 

 

 

 

 

二〇一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

青海大学于1977年成立化工系,1978年开始招收无机化工专业,化工学院是在原青海大学化工系的基础上于1996年12月成立。现有化学工程、应用化学、盐湖、化工机械四个系及化学教学中心,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专业设置由单一的化工工艺专业发展为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和应用化学等七个本科专业。

学院目前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一个,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门。化学工程与技术为青海省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盐湖化工学科为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7人,具有硕士学位51人,博士学位15人。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本科生2000余人。

学院紧紧围绕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两大支柱产业为青海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近50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人员,为青海省及盐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持。

学院现有 “盐湖资源利用与化工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化工原理省级重点实验室”、“基础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过程装备与控制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能源化学工程”、“仪器分析实验室”、“应用化学实验室”、“制药工程实验室”等实验室,面积六千七百余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近三千多台套、设备价值四千七百余万元。

学院注重与内地高校及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培养及科学研究方面加强合作。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盐湖资源化学与过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对保护国家粮食、能源、环境安全,开发盐湖资源,改善青海民生、维护西部地区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定位与目标

1.1办学指导思想

学院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坚持“自信、严谨、开放、有为”的办学理念,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加强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托资源,突出盐湖化工特色,努力建设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使学院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育基地的办学指导思想,逐步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服务青海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在服务中提炼学科优势和特色专业、在服务中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在服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具有较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学科和专业的办学思路。

1.2定位及培养目标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热爱青海、扎根高原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为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各专业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征求当地企业、行业对毕业生所应掌握的专业知识的需求,依据学校关于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于2016年修订了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使得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始终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认真做好本科教学的各项工作。通过审核评估工作的开展,使得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清晰。

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中国十大娱乐赌博城网址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化工学院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和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院结合各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狠抓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加强学风建设、强化教学管理等工作,使学院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二、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7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9.7%,具有硕士学位48人,博士学位1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4.9%。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30名、本科生1953名。

学院坚持积极引进、培养提高并举的方针,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近年来,学院引进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6名,同时,3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由2015年的10.4%,提高到目前的15.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人教师64.8%,目前仍有13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2.2 教育教学水平

学院专任教师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人,“昆仑学者”3人,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4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化学”2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校级教学科研团队。

近三年来,1名教师获第三节全国高等院校工程应用技术教师大赛三等奖,2名教师获青海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名教师获第二届青海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老师,3名教师获青海省“小岛奖励金”,20名教师评为青海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7名教师获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

近三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发表科研论文143篇,其中 SCI论文42篇;授权发明专利 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2.3 教师教学投入

学院把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严格落实。近三学年,专任教师中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保持在98%以上

教师充分认识到本科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精力有所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显著提高。近三年学院教师共申报获批校级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及考试方法改革等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4项,项目研究资金43.4万元,仅2017年共有26名教师申报29项教学研究项目,57人(次)教师参与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近三年,学校教师共发表教研论文 16 篇。

近年来出版的,由我校教师担任第一主编的教材2部,其中由我院教师王刚、李建国编写的《盐化工工艺学》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孙春艳等教师编写的《物理化学实验指导》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规划教材。

2.4 教师发展与服务

学院通过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工作的开展,使得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继2016年四名青年教师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优秀奖,2017年又有3名青年教师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优秀奖;

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各专业克服行业(企业)存在的特殊困难,学院教师共有70人(次)参加了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程专业教师理科化的情况。

2016年以来,学院共有106名教师参加了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随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全院教职工中牢固确立,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有所提高,2017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2项,分别获得“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和“东华科技-陕鼓杯”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2018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目前申请“青海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4项,申报组织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1项。

三、教学资源

3.1 教学经费

学院充分保证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近三年的本科教学经费逐年增加,分别为2015年120余万元、2016年 137余万元、2017年143余万元,确保了本科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继2015、2016分别争取到1617万元、363万元的专项资金后,2017年又争取到25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和改造。2018年学院有争取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300万元,盐化工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00万元,协同创新项目400万元。

3.2 教学设施

得益于学校的支持,本科教学实验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实验室面积增加到6241.55平方米,实验设备的台(套)数有所增加,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730.9余万元;

3.3 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2017年按大类招收了化工制药类学生    180名,计划2018年按照专业的师资、实验条件及学生意愿进行专业的选择;在2016年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各专业均增加了仿真类课程的设置;为了便于教学管理,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学院在2017年将原属两个系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类课程进行资源重组,成立化学教学中心;同时与校外事办积极联系,引进了外教授课课程,为2017级、2018级学生开设了《Technical English》、《Drug Development》、《Security Environment》英语授课课程,作为素质类选修课计入学分。

3.4 课程资源

学院目前有“普通化学”、“化工原理”、“分析化学”、“自动控制理论”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化学反应工程”、“物理化学”2门省级重点课程。根据青海省地方经济建设及需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了盐化工工艺学、水盐体系相图课程,在2016年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增加了现代仿真、模拟等课程。

3.5 社会资源

学院以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为契机,采取“1+2+1”联合培养的模式,自2013年,学院各专业共选派四批78名学生赴华东理工大学相对应专业交流学习,借助华东理工大学优越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中科院盐湖研究所签订长期合作协议,2015年以来共有22名学生获批“中科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2017届、2018届共有32名学生在中科院盐湖研究所进行毕业论文工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出国交流,近年来共有5名学生赴日本、韩国、美国进行了短期交流。

四、培养过程

4.1教学改革

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13年获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工程技术人才,学院与中信国安签署长期的实践基地协议,开展密切合作,建立了联合制定教学计划、联合组织教学活动、联合考评学习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顺利实施,

4.2 课堂教学

学院在每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都对各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重新组织修订,建立了教学大纲由教研室、系教学指导委员会(系主任)的审核制度,教师在选用教材、设计教案、备课、设计考核形式、命题和考试成绩分析等教学环节中,都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学院通过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同行听课、学生评教及常规的教学检查等多种手段,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与相关教研室和教师本人进行沟通,加以改进。

4.3 实践教学

学院各专业本着“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内容和比例,注重现代技术与传统实践方式的结合与提升。

学院各专业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占到总学分的28%,同时各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在行业(企业)因生产效益及安全问题接纳实习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努力的开展工作,确保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如期进行, 2017 学院在原有19个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增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2个。

学院在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毕业论文(设计)实行校、院、教研室、指导教师层层负责、分级管理。对毕业论文(设计)严把选题质量关,要求各专业对不合格题目进行整改;同时学院每年组织校、院两级督导组对各学院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中期、后期的检查,对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规范、选题、指导及答辩等环节进行抽查。通过各环节检查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近三年,学院共有33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被评为校级毕业论文(设计)。

4.4 第二课堂

近三年开展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108项活动,形成了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学科知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为主线,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把第二课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为扎实推进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从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从活动设计、组织形式给予具体指导,活动场所、经费上给予保障。从而有效地保障了第二课堂活动有效的开展。

五、学生发展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1)学院总体生源状况

近年来学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每年通过24个省份招生,每年平均招生学生数495名;其中:青海籍考生237名,少数民族学生138人。高考录取分数以2017年为,以2017年为,全校高考平均录取分数是492分,我院高考平均录取分数是477分,化工学院录取分数均值低于学校平均值。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重视学生党组织及团学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3、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工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89.36%

4、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5、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营造良好的学风;

6、做好学生奖助贷工作;

学生指导与服务的效果:

     通过大学生教育指导与服务,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健康成长搭建了有力的平台。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增强了学生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积极性。在参加学校及全国各类文体、学科竞赛中,我院学生均获得了较好成绩。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学生管理设有管部、团委、辅导员办公室,按照1:200配备辅导员,每班配有班主任。

加强院学管部、团委、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贫困资助和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从经费上给予大力保障,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3)学生对学生指导与服务评价

全院教师齐心协力,努力工作,赢得了广大学生中的称赞,通过访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学生对教学及管理工作比较满意。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5.3.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1、做好学业预警,近三年预警学生210人,实施“一对一”帮扶工作。

2、加强学生课堂和晚自习考勤制度,做到每2周通报制,近三年因旷课受到处理学生62人次。特别是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因语言问题学习困难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党员和成绩较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专设教室为他们授课,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3、每周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鼓励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举办讲座、演讲、“寻找榜样,激励自我”之星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以上措施为营造良好的学风提供了保障。

5.3.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表现

三年来共有9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80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51人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称号,138人次获得校级优秀班干部称号,9各班级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称号,9人次获得校外奖学金,共计189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532人次获得校级奖学金。

组织学生参加的全国学科竞赛,近三年获得全国学科竞赛奖5项。

5.3.3学生对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满意度

学院为学生学习成长搭建了各种平台,从课堂教学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社会责任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各方面提高创造了条件,学生对学生工作整体上是比较满意的。

5.4 就业与发展

(1)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学院始终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拓了省内外145家就业市场,学生就业遍布全国各地,近三年来毕业生1071人,来院招聘用人单位183家,平均就业率为89.36%。

六、质量保障

6.1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学校教学质量工作的不断推进,目前学校教学质量保障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学院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保障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抽调教学水平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能力的教师组成院教学督导组,全程参与和督查学院的各项教学工作和教学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督促及时改进。

6.2质量监控

学院建立了严格的培养方案管理机制,任何教学单位单位和教师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培养方案。对于培养方案确需进行微调的,须经严格审批程序。

积极开展学期初、学期中的集中教学检查。期初教学检查以教学准备、师生到课率和后勤保障等为重点检查内容;期中教学检查以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为重点教学检查内容;同时,根据需要实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等专项检查。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经过长期的工作积累,学院形成了质量信息收集、统计、分析和反馈机制。通过校、院两级督导组及领导干部听课、定期开展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文件抽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统计和系统分析,及时反馈,督促改进。

6.4质量改进

学院在历经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及专业评估后,对于提出的问题和整改意见积极加以整改,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学院为了缩短管理链条,调高工作效率,于2013年撤销了系教学秘书岗位,充实加强院教学管理部的力量;2017年整合了教育资源,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个教研室从原教学单位抽出,成立了化学教学中心。

 

特色项目:

学科与专业设置紧密结合青海经济发展需要,为柴达木资源开发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学院通过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基础条件、教学改革与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建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为盐湖化工及柴达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人才保障。

 

第三部分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回顾化工学院十余年的发展,学院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主要在于:

----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始终把培养服务青海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为己任,把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摆在中心位置,走出了一条质量和特色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以国家重点支持、青海省重点建设、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的对口支援为契机,突出优势和特色,不断增强办学实力。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学院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其他兄弟院系相比,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尚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1、各专业均缺乏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制药工程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师资紧缺,自动化专业师资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极易出现断层;

改进措施:加大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结合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2、尽管学院始终坚持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但是从实际应用与推广效果看,还不尽理想。

改进措施:一是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学习和讨论,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全体教师自觉实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实现教师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变灌输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的经验交流,举行各级精品课程展示,对教师进行集中的教学方法培训,构建以老带新的传、帮、带长效机制。

3、考试方式方法改革不够深入。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力求逐步减少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和“死记硬背”的现象。但是,多数课程在考试方式方法改革方面不够深入,考试改革的成果应用范围相对较小,部分课程考试仍然沿袭传统的考试体系,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改进措施: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改革,在现有教学改革立项研究的基础上,针对部分课程考试改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考试改革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建立健全考试反馈机制,使考后总结工作制度化,使考试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4、现有的实习基地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主要原因是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些企业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生产安全等考虑,不愿接受学生来企业实习;有些实习基地只允许学生进行参观式的认识实习,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实际工作,无法真正了解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

改进措施:一是积极争取社会、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共同努力来保障学生校外实践教学;二是要加强校内本科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更多满足学生需要的实习场所,缓解校外实习基地不能充分满足实习教学需要的现状。

5、学校在学风建设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学习还依靠老师督促,学习的主动性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改进措施:一是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主导,增强教师责任心,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动性,把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坚持主动学习;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的引导作用,强化第二课堂的吸引力,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动态,让学生的心理诉求能够找到倾诉对象;三是发挥家长的积极教育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家长沟通渠道,学生辅导员要进一步落实与家长联系制度,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支持和帮助。

6、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既是学校办学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办学发展的迫切需要,虽然此项工作不断在推进,但还存在对于认证工作的目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工作中重视不够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工程教育的认证标准还不是十分清楚,导致工作中不能按照认证的标准来实施人才培养。

改进措施:邀请专业认证方面的权威人士来学院作报告,使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和教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的趋势、体系、标准和专业认证程序有充分的了解,开阔工程教育专业办学的思路,明晰工作重点。

7、在学校现行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对学校内部教学过程与环节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并且给予了有效的改进,虽然开展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但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和走向社会后发挥作用的评价、分析与反馈等工作还是比较薄弱。

改进措施: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沟通,使他们理解认同支持学校的工作,能够持续地关注学校的发展,并能从为国家把关为学校服务的高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